back知识百科nav

交通事故财产损害怎么赔,如何收集证据

认证专家杨烨霖评论(0)收藏

时间:2017-05-22  编辑:车主指南

一、交通事故财产损害怎么赔

在任何案件的诉讼中,证据问题永远是最为重要的争议焦点,损害赔偿案件的诉讼当然不例外。证据的是否完备,证据证明力的大小,都可能对诉讼案件的审理起到决定性作用。如果你想你的赔偿请求得到最有力最广泛的支持,那么你就必须在诉讼中,按照法律的规定提交一切相关的证据。

二、交通事故财产损害如何收集证据

1、医疗费证据

医疗费证据主要包括医院的病历、出院小节、医生的处方笺和医疗费发票和费用清单。事实上病历、出院小节和医生的处方笺主要是针对损害程度及医疗情况的证据,医疗发票才是最直接指向医疗费用的证据。但是病历、出院小节和处方笺的内容是对受害人采取何种医疗措施的反映,他们将提示医疗费用的花费是否合理。特别要提出的是处方笺的证据保存,尤其在门诊医疗中,病人的用药医生必须在处方笺上列明,这对查验用药是否合理是一个很好的证据。

2、误工费证据

在以往的一些案例中,赔偿权利人一方对误工费主张提供的证据往往是这样的“某某某是本单位职工,月收入多少多少钱”。事实上这不是一份误工证明而仅仅是一份收入证明,即便其真实性得到了法院的认可,但法院仅能认可其月收入的多少,而无法认定其为误工损失。因为一份完整的误工证明不仅要有被证明人的收入情况,更重要的是其具体误工了多长时间,单位对其收入是否扣发,扣发多少,被扣发的部分才是真正的误工损失。所以较为完整的误工费证明应当写为:“某某某为本单位职工,月收入多少多少,因其亲属某某某受伤入院(死亡、受伤残疾)需要照顾像本单位请假多少多少天,扣发其(何种类型的)收入多少多少钱”。此外,对于工资收入的证明一般而言仅凭单位证明是不充足的,如果有工资单还要提供工资单,如果月收入较高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的,还要提供完税凭证。

3、护理费证据

护理费目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家人护理一种是聘请专门的护工。前一种护理方式的护理费计算就是护理者的误工损失,证据的形式如前述“误工费的证据”。对于后一种的护理方式的护理费计算一般按照雇佣双方的合同确定,因此一般将雇用合同以及付费收据作为证据。需要说明的是护工的费用一般不应超过各省的标准。目前江苏省的标准是每天35元。

4、交通费

交通费的相关证据主要是一些车票凭证。提交车票作为证据要注意车票的时间及区间以及交通工具的使用,根据交通费的计算法则,在交通费的使用上要经济合理,除非情势需要,否则不应随意选择高档的交通工具。

5、住宿费

证据类型主要是住宿发票收据等。

6、住院伙食补助费

因根据受诉地法院所处地区一般国家工作人员出差伙食补助费用计算,故不需提供特别证据,但住院的天数则要结合病历、出院小节等医疗资料确定。

7、营养费

若要营养费诉求获得支持必须有相关医嘱,因此可以要求主治医师提供相关证明。

8、残疾赔偿金

《法医鉴定书》是证明伤残及伤残等级最直接有效的证据,要想残疾赔偿金获赔,必须持有该项证据。

9、残疾辅助器具费用

最主要的证据是医嘱及医疗资料和购买残疾辅助器具的发票。

10、死亡赔偿金

公安机关的死亡证明。

11、丧葬费

不需要特别证据。

12、被扶养人生活费

推荐阅读:交通事故中连带责任的认定,交通事故如何运用责任推定

一、交通事故中连带责任的认定根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交通事故中连带责任的认定如下:1、2人以上共同实施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2、2人以上分别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每个人的侵权行为都足以造成全部损害的,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3、2人以上分别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能够确定责任大小的,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难以确定责任大小的,平均承担赔偿责任。4、法律规定承担连带责任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部分或者全部连带责任人承担责。....。查看全文>>

推荐阅读:丈夫引发交通事故致妻死亡 岳父岳母是否有权索赔

一、丈夫引发交通事故致妻死亡丈夫吴某开车带着新婚不久的妻子李某前往某地游玩,在路途中,因吴某开车速度过快,车子与他人发生了碰撞,导致妻子李某死亡,吴某受轻伤。经交警部门认定,丈夫吴某对此次交通事故负全部责任。妻子李某的父母只有李某一个女儿,且没有其它生活来源,主要依靠女儿的赡养生活。事故发生以后,李某的父母失去了生活来源,他们多次向吴某要求给付一定的经济帮助,吴某均以他对李某父母没有赡养义务为由拒绝给付。无奈之下,李某的父母把吴某告上了。....。查看全文>>

推荐阅读: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如何认定,交通肇事逃逸怎么处罚

一、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如何认定?(1)行为人的交通肇事行为必须达到“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程度,这是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前提和基础。如果行为人没有造成上述严重后果而逃逸的,则不应认定该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逃逸”,仅能作为治安处罚的从重情节考虑。(2)行为人在逃逸时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这是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因素。如果行为人没有意识到交通事故的发生而离开现场,则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只能认定其构成。....。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