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知识百科nav

交通肇事后因害怕被打逃跑 行为人应该如何判刑

认证专家诚实梁评论(0)收藏

时间:2017-06-01  编辑:车主指南

一、交通肇事后因害怕被打逃跑

王某,个体运输从业人员,某日晚十时许驾驶三轮车经过某十字路口时因车速过快,将南北走向骑自行车的李某撞倒致头部着地颅脑严重损伤当场死亡。王某下车发现李某已无呼吸,遂驾车离开事故现场回家。在向父亲诉说详细经过后,其父打电话报警,公安人员接警后赶至王某家将其抓获。王某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但问及其肇事后为何要逃跑,其称因为天晚,自己又撞伤人了,第一次遇到这种事怕被害人家属发现人死后打他,加之离自己的家近,所以才跑回家给父亲讲明情况后报案的,并一再申明自己真的不是为了逃避法律制裁。经事故责任认定,王某负此次事故的全部责任。案发后,王某家属积极赔偿被害人家属相关费用,并已得到被害人家属的谅解。

二、行为人应该如何判刑

关于本案王某的行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及是否具有自首情节,意见较为一致,案发后,犯罪嫌疑人家属积极报案,王某亦自愿在家等候公安机关处理,且归案后能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王某的行为应认定为自首。

王某虽肇事后有离开现场的行为,但结合本案具体案情,不应认定为是肇事后逃逸,且被害人的死亡是肇事当时就发生的,而不是因逃逸造成的,应适用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第一款之规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二)王某离开现场的行为不是交通肇事后逃逸

对交通肇事后犯罪嫌疑人离开现场的行为不能一概而论,而应通过其离开现场的所做所为对其主观心理活动进行分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第二款第六项规定,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责任或主要责任,并且有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以交通肇事罪处罚。现实生活中,犯罪嫌疑人逃跑的目的多为逃避法律制裁,但也不排除部分知法、守法公民在案发后因迫于惧怕受害人家属亲友或围观群众因激愤而对其本人进行殴打而离开现场后,通过将情况向单位或家属讲明并报警接受法律处理的情形。本案中王某离开现场的行为从基本案情中可以看出是肇事后不知所措时回家求助于父亲,并非是为逃避法律追究。故,笔者认为对犯罪嫌疑人肇事后逃离现场的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做必要的区分,有利于保证法律的准确适用,对犯罪嫌疑人罚当其罪,罚当其责。

(二)被害人的死亡与王某的逃逸行为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不应认定为“因逃逸致人死亡”。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第三款规定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这里的“逃逸致人死亡”应这样理解:逃逸行为在前,被害人死亡的危害结果在后,是犯罪嫌疑人的逃逸行为导致了被害人的死亡结果。原其立法目的是为了防止或有效减少交通肇事者致伤被害人后不顾其死伤或者放任其死伤结果后离开事故现场的行为,如果一旦行为人构成肇事罪后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现场,对其就应适用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二、三款之规定,加重处罚,也即我们在学理上常见的“情节加重犯”。而本案中,行为人肇事的当时,被害人已经死亡,即死亡结果发生在逃逸行为之前,当然不能适用刑法一百三十三条第三款规定量刑。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以基本案情为依据,以法律规定为准绳,在透彻理解法律条款及相关司法解释的基础上,本案中对王某应依法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鉴于其有自首的法定从轻情节和归案后认罪、悔罪态度较好的酌定从轻情节,还可对其从轻、减轻处罚。

推荐阅读:交通事故发生后该怎么办,交通事故索赔有哪些技巧

一、交通事故发生后该怎么办生活中药师遇到了交通事故纠纷时最让人纠结的事情,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总是让人抓狂。那么,发生交通事故后该怎样应对呢?第一步:保护好事发现场,并及时向事故发生地的交通管理部门报案,由交管部门进行事故的现场勘查并确定责任。第二步:不管责任大小,都要在48小时之内向保险公司报案。第三步:遇到较大事故时,向保险公司接报案人员详细询问理赔事宜;当车辆不能行驶时,请接报案人员提供合作修理厂的免费救援电话,以便于及时将事故车。....。查看全文>>

推荐阅读:交通事故认定同等责任的情形,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前能拒付医疗费吗

一、交通事故认定同等责任的情形双方当事人均有下列情形的,为同等责任:(一)机动车追撞前方同车道行驶的机动车尾部的;(二)机动车变更车道时,影响相关车道内行驶的机动车正常行驶的;(三)机动车在没有中心隔离设施或者没有中心线的道路上会车时,有障碍的一方未让无障碍的一方先行的;但有障碍的一方已驶入障碍路段,无障碍一方未驶入时,无障碍一方未让有障碍的一方先行的;(四)机动车在没有中心隔离设施或者没有中心线的道路上会车时,下坡车未让上坡车先行的;.....。查看全文>>

推荐阅读:交通肇事逃逸的主要原因,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如何定罪

一、交通肇事逃逸的主要原因(一)驾驶员逃避追究法律责任,发生事故特别是发生重大事故,驾驶员在畏罪心理的驱使下,为了逃避法律的追究而驾车逃逸,这是主要原因。(二)驾驶员法制观念淡薄,职业道德水平低,抱有侥幸心理,能跑则跑。(三)无证、无牌、私自出车等,驾驶员怕事情暴露,而驾车逃跑。(四)打击不力。由于警力财力不足,手段的落后、侦破不力,再加上对逃逸驾驶员的处罚有时较轻,加重了逃逸人员的侥幸心理。二、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如何定罪?交通肇事后逃逸。....。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