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知识百科nav

交通事故应该怎样调解,交通事故调解期限是多久

认证专家周元良评论(0)收藏

时间:2017-05-29  编辑:车主指南

一、交通事故应该怎样调解

根据《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17条的规定:“当事人共同请求调解的,交通警察应当当场进行调解,并在事故认定书上记录调解结果,由当事人签名,交付当事人。”由此,现场调解只需要双方共同请求即可。而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94条和第95条的规定,通过交管部门调解交通事故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各方当事人一致请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应当在收到交通事故认定书之日起10日内提出书面调解申请。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争议的期限为10日。

1、应当与当事人约定调解的时间、地点,并于调解时间3日前通知当事人。

调解的时间地点是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与各方当事人协商确定的,如果一方当事人不能在预定的时间参加调解,可以在预定的调解时间前一日通知承办调解的交通警察,请求变更调解时间。由承办调解案件的交通警察再与其他当事人协商确定一个新的调解时间。但新的调解时间必须在调解规定的10天时间限定之内。

2、通知有关人员进行调解。

通知一般采用书面形式,采用口头形式的要计入调解笔录,损害赔偿的调解参加人包括:交通事故的当事人;交通事故伤亡者的近亲属或者监护人;交通事故车辆所有人;交通事故当事人的法定代理人或者委托代理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认为有必要参加的人员。其中委托代理人参加调解必须向办案人员出具由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的授权委托书,委托书载明委托事项和权限。调解参加人必须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同意之后才能参加调解,且一方人数不得超过3人。

3、必须在法定的期限内进行调解。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争议的期限为10日。对交通事故致死的,调解从办理丧葬事宜结束之日起开始;对交通事故致伤的,调解从治疗终结或者定残之日起开始;对交通事故造成财产损失的,调解从确定损失之日起开始。

4、公开公正地进行调解。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一般采用公开的方式进行,允许他人旁听,但当事人要求不公开的,不应当公开进行。为了保证调解的公正性,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指派2名警察主持调解。同时,调解还要遵守下列程序性规定:

(1)介绍交通事故的基本情况;

(2)宣读交通事故认定书;

(3)分析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及过错的严重程度,并对当事人进行教育;

(4)根据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的当事人的责任以及《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的规定,确定各方当事人分担的数额;

(5)确定赔偿方式,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制作调解书送交各方当事人,调解书经各方当事人共同签字后生效;调解未达成协议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制作调解终结书送交各方当事人。

二、交通事故调解期限是多久

1、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五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办理交通事故损害争议时,不能无限期调解。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调解期限为10日。该期限指的是期间,是法定的和不可变的期限,即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必须在该期限内结束调解。”

2、交通事故调解起算时间分以下4种情况进行计算:

①造成人员死亡的,从规定的办理丧葬事宜时间结束之日起开始;

②造成人员受伤的,从治疗终结之日起开始;

③因伤致残的,从定残之日起开始;

④造成财产损失的,从确定损失之日起开始。

推荐阅读:道路交通事故诉讼流程,具体步骤有哪些

在交通事故诉讼案中,作为原告最好采用什么诉讼流程,才能更好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获得最大利益呢?下面为您介绍具体的适合原告的交通事故诉讼步骤。1、搜集证据、材料;至少要准备:(1)、原、被告主体资格的材料,A、 原告自身所需的材料:a、个人的,需要准备身份证、户口簿、父母子女关系、配偶关系证明,上述都为复印件b、法人的,需要准备营业执照复印件、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B、证明被告身份的材料:a、个人的,需要准备身份证复印件或公安机关的户籍证明。....。查看全文>>

推荐阅读:什么是交通肇事罪,交通肇事罪与它罪的区别是什么

一、什么是交通肇事罪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交通肇事罪是一种过失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二、交通肇事罪与它罪的区别(一)交通肇事罪(逃逸致人死亡)与故意杀人罪的区别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区别要点:交通肇事。....。查看全文>>

推荐阅读:私车公用发生交通事故谁负责,私车公用造成的损害有哪些

一、私车公用发生交通事故谁赔偿(一)“私车公用”一般要排除雇员开私车上下班的情形职员专门将私车供上、下班,并不存在雇用者的命令、指示的支配,属于受雇人的自由活动范围,开车上下班的便利全部归于员工个人,在此情况下的行为则不属于“职务行为”,从而不能认定为是为了单位而用私车或执行业务需要。因此,单位对其职员在纯粹的上下班过程中发生的事故既不负损害赔偿责任,也不负雇用人的责任,但若是在上下班的过程中造成交通事故的,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则。....。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