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知识百科nav

交通肇事逃逸如何判断,构成交通肇事逃逸如何处罚

认证专家王湖评论(0)收藏

时间:2017-05-25  编辑:车主指南

一、交通肇事逃逸如何判断

(一)从对事发中行为人对事故的明知程度进行判断

直接表现犯罪嫌疑人主观意图的证据其实不是很多,主要是其自己的口供和其它现场目击证人的证言。因此,在审查案件时,除外注重审查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以外,要着重通过其它的证人证言对嫌疑人的主观意图进行判断。

(二)从事发后行为人的行为表现上来进行判断

审查嫌疑人是否具有逃逸的情节,也可以从嫌疑人事发时的行为表现上进行认定。在发生交通肇事后,判断一个人逃离现场进是否具有逃逸故意,应当从以下行为进行判断:

1、有无积极抢救伤者的行为;

2、有无立即报警的行为;

3、有无嫌疑人见发生了肇事,致他人劝阻于不顾驾车逃跑、弃车逃跑、编造谎言企图蒙混过关的行为。

如果明知发生了肇事,犯罪嫌疑人仍然实施上述行为,应当认定为逃逸。

(三)从对事发后行为人对现场遗留证据的态度来进行判断

交通肇事发生后,对肇事者所要求的职责之一就是要保护现场,分清责任。因此,判断一名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逃逸的故意,也可以从他对现场的态度上进行判断。如果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实施了隐瞒证据、破坏现场后等等行为的逃离现场的,应当认定其有逃逸行为。

(四)对事故发生后事物的客观状态上进行判断

在司法实践中,常常碰到犯罪嫌疑人以不知道发生了交通事故为由进行辩解,犯罪嫌疑人明知发生交通事故而逃逸的是认定交通肇事逃逸的前提条件,如何认定犯罪嫌疑人明知交通事故发生,也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王某某天,酒后驾车回家,在途中将李某撞死后。王某随即将车藏匿,其后又返回现场,对现场痕迹进行破坏,企图掩盖罪证。但是由于被害人的家属根据线索寻至其家,王某无可奈何之下,向司法报案。在此案中,虽事后有投案的情节,但是行为人在投案之前已经具备逃逸的全部构成要件,对王某仍然要认定交通肇事逃逸。

二、构成交通肇事逃逸如何处罚

(一)行政处罚

交通事故中,肇事者逃逸,若未构成犯罪,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对其处以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的行政处罚。若构成犯罪,将受到刑事处罚。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驾驶证核发地车辆管理所将对其终生不得重新获取机动车驾驶证的决定记入全国公安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备案。

(二)刑事处罚

一般情况下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肇事逃逸是交通肇事罪从重处罚的情节。交通肇事后逃逸,并已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将受到3年以-7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事处罚。如果因逃逸之人死亡的,将受7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处罚。

交通事故本身一般属于过时过失行为,损失或危害不大的情况下,只要赔偿相应损失即可,现在车辆一般都有相应的保险公司承担。但是事故后逃逸,是故意的放任损失的扩大,甚至放任伤者于不顾,危害较大。遇到交通事故建议及时来电咨询,或者委托律师办理。

推荐阅读:交通事故如何进行分类,交通事故赔偿费如何算

一、交通事故如何分类交通事故通常划分为轻微事故、一般事故、重大事故和特大事故四类。1。轻微事故是指一次造成轻伤1至2人,或者财产损失机动车事故不足1000元,非机动车事故不足200元的事故。2。一般事故是指一次造成重伤1到2人,或者轻伤3人以上,或者财产损失不足3万元的事故。3。重大事故是指一次造成死亡1至2人,或者重伤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财产损失3万元以上不足6万元的事故。4。特大事故是指一次造成死亡3人以上,或者重伤11人以上,.....。查看全文>>

推荐阅读:遇到公路交通事故怎么办,车辆刮擦事故怎么处理

一、遇到公路交通事故怎么办1、首先是设法打电话或派人去报告交通监理部门,把出事的时间、地点、伤亡情况等告诉他们;并设法通知就近的医疗卫生单位,请求派出救护车和救护人员。2、对于伤员则不必急于把他们从车上或车下往外拖,而应该首先检查伤员是否失去知觉,还有没有心跳和呼吸,有无大出血,有无明显的骨折;如果伤员已发生昏迷,这时可先松开他们的颈、胸、腰部的贴身衣服,把他的头转向一侧并清除口鼻中的呕吐物、血液、污物等,以免引起窒息。3、如何自救:乘。....。查看全文>>

推荐阅读:为什么要实行交通事故快速处理,法律依据有哪些

一、为什么要实行交通事故快速处理为了缓解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拥堵问题,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维护广大交通参与者和交通事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北京市公安局于2001年和2003年分别推出了《关于快速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有关问题的通告》和《关于机动车驾驶员自行快速解决交通事故的通告》。据统计,2003年北京市共发生交通事故24万余起,其中快速处理22万余起,约占事故总数的92%,这两个《通告》的实施,方便了当事人处理交通事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被广大。....。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