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如何处理,交通事故造成伤亡的如何赔偿
认证专家展修然评论(0)收藏时间:2017-05-24 编辑:车主指南
一、交通事故如何处理
(一)交警部门做出事故认定
交警部门的事故认定书是确定各方事故责任大小以及日后索赔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完毕后,应当制作责任认定书,并按规定宣布和送达当事人。交通事故责任重新认定当事人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的,应在接到责任认定书后十五日内,向上一级公安交通管理机关书面申请交通事故责任重新认定。
申请交通事故责任重新认定的,应携带《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决定书》原件,并提出书面申请或填写申请表。上一级公安机关应在接到重新认定申请书后三十日内做出维持、变更或者撤销的决定,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责任重新认定决定书》,并告知当事人享有的权利。
(二)受伤人员进行伤残评定
受害人在治疗终结后应当及时到有资质的鉴定机构进行伤残评定,伤残级别的不同,赔偿数目也有较大差异。交通事故的当事人因交通事故受伤致残并需要进行伤残评定的,必须在治疗终结后15日内即应以事故直接所致的损伤或确因损伤所致的并发症治疗终结后15日内,由受伤的当事人先向公安机关申请伤残评定,公安机关才可以进行评定,如受伤的当事人不提出申请的,则视为一般受伤。
申请应当向处理交通事故的公安机关以书面形式提出,公安机关在接到伤残评定申请书后30日内作出伤残评定,并制作伤残评定书送达当事人。公安机关评定伤残等级的依据:一是医院证明,二是公安部关于道路交通事故伤残评定的标准。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的伤残状况,将受伤人员伤残程度划分为10级。受伤人员符合两处以上伤残等级者,应以伤残程度重的等级作为最终评定结论,但须分别写明各处的伤残等级。
(三)调解或诉讼
受害方和交通事故肇事方可以请求交警部门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可以向法院起诉。
二、交通事故造成伤亡的如何赔偿
交通事故致人伤亡赔偿如下:
1、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亡的,应当赔偿由此引起的全部财产损失。
依照法律规定当事人只承担限制赔偿责任或应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的,则依照法律规定。
2、致人损害,造成他人残疾或死亡的,侵害人应适当补偿受害人或死者遗属的其他损害。
3、人身伤亡损害赔偿的范围应当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营养费、交通费,残疾者用具费,死者生前扶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
4、医疗费:即受害人受伤害后为恢复健康进行医疗所支付的费用。应当包括挂号费、药费、检查费、住院费、整容费等费用。医疗费一般应当以治疗医院出具的诊断证明和医疗费的单据为凭证,并确系治疗侵害人的侵害行为所致伤害的费用。
5、受害人一般应当在侵权行为发生地或离住地较近的医疗单位检查、治疗。经指定医院的,应在指定医院检查、治疗。
6、误工费:受害人因受伤害不能参加劳动(工作)而减少的合法劳动报酬收入。
7、交通费:指受害人在本地范围内就医的或者经治疗医院同意转院治疗的往返路费。
8、致人伤害,受害人因此而丧失全部劳动能力或部分劳动能力时,侵害人除应赔偿上述费用外,赔偿范围还应包括受害人受伤致残后的生活补助费、依靠受害人扶养的人的必要生活费、残疾用具费以及其他损害。
9、赔偿费应赔付给伤、残者本人或死者遗属。伤、残、死者所在单位已经支付的医疗费、丧葬费等费用应从赔偿费中返还。
推荐阅读:交通事故责任怎么认定,交通事故责任怎么划分
一、交通事故责任怎么认定交通事故责任由事故发生地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出具交通事故认定书,确定各方应承担的责任。交通事故认定书,在法律上只是一份证据,当事人不能提出行政复议,但是,根据公安部16项便民措施,交通事故当事人接到《交通事故认定书》3日内,可以向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申请复核。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复核结束后,召集事故各方当事人,当场宣布复核结果。一些当事人,在交通事故认定书下来后,迟迟不去领取和签字,以为就不生效,这是毫。....。查看全文>>
推荐阅读:交通事故赔偿协议的认定,交通事故赔偿协议无效的情形
一、交通事故赔偿协议的认定一般来说,只要当事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经过平等协商自愿达成交通事故赔偿协议,并且该协议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损害公共利益,该赔偿协议应该有效。与一般民事合同一样,交通事故赔偿协议也可能出现部分无效、效力待定或可撤销的情况。二、交通事故赔偿协议无效的情形按照合同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交通事故赔偿协议应为无效:1、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查看全文>>
推荐阅读: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逃逸后自首是怎样认定的
一、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是一个主客观相一致的行为,即行为人除了必须具有逃逸的客观外在行为方式,同时还必须具有逃逸的故意,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逸,表明逃逸行为的心态只能是故意,如果仅仅具备离开现场的外部特征,而不存在逃逸的主观故意,则不能认定为此处的逃逸。所以认定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必须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把握。(一)认定逃逸存在一个前提条件,即行为人对肇事事故应是明知的。如果行为人对。....。查看全文>>